『太王四神記』是一部很好看的古裝劇,但是歷史的部分的爭論不斷,很有興趣的去找資料來研究一下,便可以窺見其爭論的紛爭之一二,但是不能否滅我對其戲的熱愛度,但是真正的歷史還是必須還歸於史集。就像金庸小說好看,可以幫助較輕鬆的方式了解歷史,但是若要瞭解真正的歷史,還是必須去研究真正的書本的同理、以上~~。
◆ 高句麗族的起源
高句麗族很早就開始在我國的東北地區朝鮮半島的北部和中部地區活動,我國先秦古籍《逸周書·五會篇》載:“北方台正東高夷。” 後世人孔穎達疏雲:“高夷,東北夷高句麗。”這是早期中國對高句麗族的認識。
孔子曾說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歟?子路聞之喜”。又說:“予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九夷是古代對東方沿海一帶夷人的總稱,因居東方,又稱東夷。又因種類眾多,故稱九夷。據考證有玄菟、樂浪、高麗、滿飾、扶餘、索家、東屠、倭人、無鄙。九夷中其三即高句麗。
高句麗族的源頭在哪里呢?《三國志》載:“又有小水貊。句麗作國,依大水而居,西安平縣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麗別種依小水作國,因名之為小水貊,出好弓,所謂貊弓是也。”由此可見,高句麗應當是從貊族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支系。因此中原史家仍把高句麗人稱作貊人。眾所周知,貊族是古代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中部一帶的土著民族,這一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分成幾個支,高句麗就是其中之一。
高句麗族在經歷了較長的發展階段後,分裂成五部。《三國志》記載:高句麗“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 而這五部的高句麗人散居在我國東北和朝鮮西北,形成了一些小的奴隸制國家。如沸流國、黃龍國、荇人國、蓋馬國等。中國三大古籍之一的《山海經》中有雲:“巨燕在東北陬,蓋國在巨燕南,倭北,倭屬燕”。這裏所說的蓋國,應當就是指朝鮮半島蓋馬高原上的蓋馬國。戰國時代,燕昭王胡服騎射,大破東胡,開疆拓土,其勢力遠達朝鮮半島北部。由於燕國的影響,高句麗族的居民也學會了使用鐵器。位於鴨綠江中游南岸的慈江道渭原古墳中就曾出土了西元前三世紀燕國貨幣“明刀”和鐵制的鋤、鐮、半月刀、匕首和矛等遺物。
到西元前二世紀末,漢朝在征服古朝鮮後,把高句麗五部的部分地區劃為高句麗縣,歸屬于玄菟。《後漢書》記載:“武帝滅朝鮮,以高句麗為縣,使屬玄菟,賜鼓吹伎人。”《北史》亦載:“漢武帝元封四年,滅朝鮮,置玄菟。以高句麗為縣以屬之。”
◆ 朱蒙建立高句麗國
西元前三十七年,扶餘國貴族出身的朱蒙在卒本地區(今我國遼寧省桓仁地區)建立了高句麗國。 《三國史記》對朱蒙建國有兩種記載。一說:朱蒙一行“至卒本川,觀其土壤肥美,山河險固,逐欲都焉。而未遑作宮室,但結廬於沸流水上居之。國號高句麗,王以高為氏。”一雲:“朱蒙至卒本扶餘,王無子,見朱蒙知非常人,以其女妻之。王薨朱蒙嗣位。” 在這兩種記載中,第地二記載較為符合道理。朱蒙到卒本地區時,那裏已有國家,就是卒本扶餘國。卒本扶餘國王見朱蒙是個有才能的人,就確定為自己的繼承人。朱蒙在卒本扶餘國王死後,便把原國名改為高句麗國,重新組織了國家機構,加強了國力。
不少學者認為:西元前三十七年,朱蒙建立高句麗國家的地區是高句麗五部中的桂婁部,就是說,朱蒙在桂婁部建國,逐步統一了五部。這種說法有較為可靠的根據。李賢在注《後漢書·高句麗傳》時寫道:“今高驪五部,一曰內部,一名黃部,即桂婁部也;二曰北部,一名後部,即絕奴部也;三曰東部,一名左部,即順奴部也;四曰南部,一名前部,即灌奴部也;五曰西部,一句右部,即涓奴部也。”高句麗國把樓婁部稱作內部、黃部,當作國家的中心,由此,可知朱蒙建國應是在桂婁部。
關於朱蒙在桂婁部建國,從《三國志》中也能發現。《三國志》載:“本涓奴部為主,稍微弱,今桂婁部代之。” 而朱蒙建國後,高句麗國家自其始祖傳二十八代,一脈相承,中間未曾有他部代立之事。由此亦可證明,朱蒙建國應是在桂婁部。
關於桂婁部代替涓奴部成為高句麗的主體,在朝鮮的《三國史記》中也有記載。據《三國史記》記載,西元前三十七年之前,在沸流水上游有個國家,即前文曾經提到過的沸流國。沸流國為涓奴部所建之奴隸制小國。西元三十七年,朱蒙到沸流國和松讓王辨論,“松讓曰:‘我累世為王,地小不足容兩主,君立都日淺,為我附庸可乎?’王忿其言,因與之鬥辯,亦相射以較藝松讓不能抗。二年夏六月,松讓以國來除,以其地為多勿都,封松讓為主。”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在朱蒙建國的第二年,即西元前三十六年,桂婁部即代替了涓奴部成為高句麗的主體。
在隨後的歲月裏,高句麗國逐漸統一了高句麗五部,把原有的五部劃為了國家的行政區域。
◆ 高句麗國在朝鮮半島的地位及其與中國的關係
中國的東漢建立後,高句麗國成了東漢的藩屬。此時的朝鮮半島北部的樂浪、帶方等地依舊處於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而在半島的南端,則存在著三個小國――馬韓、辰韓、弁韓,史稱三韓。 西元三一三年,高句麗趁西晉王朝的混亂和衰落,吞併了帶方、樂浪,後遷都樂浪(即平壤),成為朝鮮半島最強大的國家。西元三四六年馬韓中的一個小部落統一馬韓諸部,建立了百濟國, 國王姓扶餘,系從北方南遷的高句麗人。西元三五二年,另一弁韓中的小部落則統一了弁韓、辰韓諸部,建立了新羅國,國王姓金,系本地人士。自此,朝鮮半島進入新羅、百濟、高句麗三足鼎立的局面。
這段時間,由於西晉王朝的衰落,中國的北方地區形勢紛亂,出現了匈奴、羯、鮮卑、羌、氐五胡亂華的局面。和高句麗相近的遼東地區,先是由鮮卑慕容氏建立了前燕,後由漢人馮拔建立了北燕。西元三三七年,鮮卑首領慕容皝稱燕王,建立前燕。西元三四一年,慕容光遷都龍城(今遼寧朝陽縣)後,大破高句麗,高句麗臣服。北燕是漢人馮拔取代後燕而建立的國家。當時的後燕被鮮卑拓拔氏的北魏政權驅逐到遼西。西元四零七年,馮拔殺燕國主慕容熙,立高句麗人高雲為天王。二年後,高雲為左右所殺。馮拔自立為天王,建立北燕。北燕佔據著遼東和遼西,是一個較為弱小的割據勢力。不過,高句麗仍然向北燕稱臣。
西元四三六年,北燕為北魏所滅。馮拔逃往高句麗,後被高句麗王所殺。高句麗改向北魏稱臣。可能是懾于中原王朝的強大,也可能是出於對中原漢文化的仰慕,高句麗對中原的各個王朝(哪怕是地方割據的小政權)通常都採取臣服的政策。但是,高句麗在朝鮮半島上卻保持著霸主的地位。
高句麗與百濟關係惡劣。屢有戰爭發生。高句麗廣開土王六年(西元三九六年)王率水軍攻百濟,“百殘(濟)王困逼,獻出男女生口一千人”。長壽王六十三年(西元四七五年),“王帥兵三萬侵百濟,陷王所都漢城,殺其王扶余慶,虜男女八千而歸。”嬰陽王十八年(西元六零七年),“遣師攻百濟松山城,不下,移襲石頭城,虜男女三千而還。”
◆ 高句麗國的內亂與唐帝國亡高句麗
西元六世紀末,朝鮮半島南端的新羅逐漸強大起來。七世紀初,新羅佔領了高句麗縱深
西元六四四年,高句麗向新羅進攻,宣稱要索回失去的國土。高句麗軍一路連陷四十餘城而仍不停止,新羅國危在旦夕。此時的中國進入了唐時代,而新羅國正是唐帝國的盟友。於是,新羅國王向唐告急。唐命高句麗停戰,泉蓋蘇文拒絕。西元六四五年,唐太宗李世民率軍親征,拔遼東城(今遼寧遼陽),接著連破白崖城(今遼寧海城),蓋牟城(今遼寧蓋州)。
但是,唐帝國的軍隊在安市城(今遼寧海城)遭到了高句麗名將楊萬春的堅決抵抗。後由於冬天來臨,唐軍被迫撤退。 高句麗雖然抵住了唐的進攻,但也無力再向新羅發難。西元六六六年,泉蓋蘇文逝世,在他的兒子之間爆發激烈的奪嫡鬥爭。其嫡子泉男生奪嫡失敗,投奔中國,希望中國能發兵助他奪回權位。此時唐帝國已經將半島上的百濟滅亡,並將日本列島倭奴國的勢力驅逐出朝鮮半島。泉男生來投,給了唐帝國滅亡高句麗的最佳時機。
唐高宗派大將李績為統帥,以泉男生為嚮導,由陸道東征。唐高宗總章元年(西元六六八年),唐軍攻破高句麗的都城平壤,俘其國主高藏,高句麗亡。 高句麗王國自朱蒙於西元前三十七前建國,其間曆二十八代,於西元六六八年亡國,共傳七百零五年之久
高句麗和高麗的區別
高句麗,也簡稱高麗,是西漢到隋唐時期東北地區出現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邊疆民族。周秦時期,高句麗的先人一直生活在東北地區。西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內建立政權。高句麗鼎盛時期其勢力範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西元668年,高句麗被唐王朝聯合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所滅,在歷史上持續了705年之久。
高句麗是我國東北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
一、從高句麗民族起源看,我國學者大體上有穢貊說、夫余說、商人說、炎帝說等,但無論何種說法,都充分肯定高句麗民族先人的活動範圍在周秦之際就在我國東北地區之內。周武王克商以後,周人的勢力已超越今日東北的範圍。
二、從高句麗政權建立情況看,國內外學者大都認同西元前37年建都於紇升骨,當時屬漢玄菟郡管轄範圍。高句麗政權先後臣屬於漢玄菟郡、遼東郡,不斷上表稱臣、朝貢。
三、自漢至唐,我國歷代王朝,包括分裂時期的各王朝都認為高句麗是邊疆民族政權。如唐太宗視高句麗地區為中國的傳統疆域,實現對高句麗的統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後一項使命,這也是隋唐兩朝不惜傾全國之力完成統一高句麗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高句麗也沒有“自絕”於中國之外。高句麗給自己的定位一直都是中央王朝的邊疆地方政權,主動和中央王朝建立臣屬關係。正因為有著這樣的認識,所以在唐朝統一高句麗後,有一大批高句麗人不僅沒有對唐朝抱有“亡國”之恨,反而為維護唐朝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五、從高句麗人的流向看,高句麗滅亡時,大多數都融入了漢族人群中。
王氏高麗並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
西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出現了一個名為“高麗”的政權,因其統治者姓王,故學界以“王氏高麗”之。儘管王氏高麗襲用了高句麗的稱號,但二者沒有直接繼承關係。首先是兩個政權建立的時間懸殊、歷史發展歸屬不同。其次是管轄境內居民構成不同。高氏高麗轄境內的居民以高句麗族為主。王氏高麗轄境內的居民以新羅人為主,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最後是王氏高麗非高氏高麗後裔,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氏高麗的後裔。
高句麗、王氏高麗混淆的原因
人們之所以將王氏高麗錯誤地看作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和我國的史書記載有一定關係。宋代以前,史書對高句麗的歷史定位是準確的,由於戰亂導致的文獻失散及王氏高麗的誤導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後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了混亂,乃至明顯的錯誤。
《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高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幾部史書。《明史》則較前幾史有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為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承襲了上述錯誤,而且為李氏朝鮮政權的沿革作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將屬於我國歷史的箕子朝鮮、衛氏朝鮮、漢四郡、高句麗都納入到了朝鮮史中。其結果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為源出於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政權冒名頂替,而且作為王氏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將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
留言列表